新加坡正式启动了10万株珊瑚养殖计划,并在圣约翰岛上设立了专门的珊瑚养殖设施,部署了六个水箱,这些水箱内堆叠着一排排直立的小珊瑚碎片,宛如“海洋中的组屋”。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在12月10日的启动仪式上宣布,启动本地最大规模的珊瑚修复项目——“10万珊瑚计划”(100k Corals
Initiative)。该计划的目标是在未来十年及更长时间内,通过养殖并移植珊瑚,修复退化的珊瑚礁并建立新的珊瑚群落。活动当天,世界著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也参与了此次启动仪式。
新设施配备了六个智能水箱,每个水箱最多可培育3600株珊瑚碎片,这项技术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圣约翰岛国立海洋研究中心负责管理。智能水箱采用台湾台达电子设计,能够实时监测和调节水质,一旦水质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通知研究人员进行调整,确保环境稳定。预计该设施将在明年第二季度全面启用,届时将每年培育多达1万株珊瑚,公众也可以通过展廊参观这一养殖设施。
珊瑚礁是珍贵的生态栖息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且能够作为一种自然防护措施,保护海岸线免受侵蚀。珊瑚礁不仅支持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还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药物。然而,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正对珊瑚礁构成严重威胁,从海洋暖化和污染到过度捕捞,所有这些因素都在导致全球珊瑚礁的急剧消失。
新加坡国家公园局和国大研究人员今年7月的调研显示,圣约翰岛、拉扎鲁斯岛和龟屿等地的珊瑚礁出现了白化现象,某些区域的白化程度甚至超过了50%。不过,随着近期海水逐渐转凉,一些珊瑚已经开始恢复。研究团队计划在本月进行进一步的调研,了解珊瑚的最新状况。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在仪式上表示,尽管目前已完成了大量珊瑚礁监测和修复工作,但仍有更多的工作可以做,以确保珊瑚礁能够长期存活。他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这项重要的修复计划,并表示公园局、圣约翰岛国立海洋研究中心及“海洋生态园之友”将为公众提供培训计划,具体安排将稍后公布。
新加坡水域的珊瑚礁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已发现约250种硬珊瑚品种,占全球硬珊瑚品种的三分之一左右。活珊瑚覆盖率是衡量珊瑚礁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从1986年到2000年代,本地珊瑚的活珊瑚覆盖率从约38%降至低于20%,直到2010年代才逐步回升,在2020年恢复至约34%。
国大热带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表示,珊瑚修复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持续监测被移植到自然环境中的珊瑚是否能够成功存活,这需要长期的保育资源投入。幸运的是,目前移植的珊瑚大约有八九成存活,与自然珊瑚的存活率相当。
目前,10万珊瑚计划已获得超过200万元的资助,资助方包括台达电子、葛兰素史克—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信托基金、德意志银行、高岛屋新加坡和KPI OceanConnec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