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印度地区的两排战前排屋,已有近百年历史,正在进行结构与稳定性研究,以为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注入新生命。市区重建局(URA)已着手评估这些建筑的修复需求,以确定未来所需的维修工作。专家和分析师预测,这些排屋可能会被改造成共享居住空间,提供新的生活方式和社区形态。
这两排受保留的排屋位于齐智路(Chitty Road)和维拉三美路(Veerasamy Road),共计18个单位。它们紧邻卫理公会甘榜加卜堂和梧槽邻里警局,且位于小印度历史保留区的核心地带,1998年市建局的规划将其改划为商业用途。今年,它们将恢复原本的住宅功能,成为未来的居住空间。
这些双层排屋建于1927年,最初作为英国殖民政府的员工宿舍。根据市建局的1998年发展总蓝图,排屋的用途曾被更改为商业用途,但今年决定恢复其住宅属性。工程评估显示,齐智路的一些排屋结构较为脆弱,尤其是木结构的屋顶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需要临时支撑设施以保持结构稳定。由于安全考虑,二楼也已禁止进入。
这些排屋自2006年和2012年起陆续归还政府,并一直空置至今。现场可见,这些建筑被围板围住,未对外开放。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建筑的现状,市建局于10月29日通过政府电子商务平台GeBIZ招标,邀请土木和结构工程顾问提供服务,对这些建筑进行详细的结构研究,评估它们的现状,并提出修复建议。工程顾问还将研究如何在现有结构上增加夹层屋顶,同时评估相关的工程费用。
招标文件还要求顾问进行包括混凝土钻取芯、碳化测试以及超声波脉动检测等技术分析。三家公司已参与竞标,但市建局尚未颁发合同。
市建局在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将排屋改建为住宅用途的策略,可以为市区带来更多居住人口,同时也让未来的住户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周边便利设施。有关计划的具体细节将来会进一步公布。
虽然具体如何为这些排屋注入新生命尚未确定,但类似的项目在附近已有先例。去年,兴都路(Hindoo Road)的一处18个公寓单位就被改造成共享居住空间。因此,齐智路和维拉三美路的排屋也可能被用作类似的共享居住空间。
根据发展总蓝图,这一带的其他受保留建筑大多被规划为商业用途,包括兴都路的共享居住空间。该蓝图指出,历史保留区内原本规划为商业用途的土地,经有关当局审批后,也可以转为酒店、公共机构或住宅用途。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房地产系的教授与大亨房地产网站首席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鉴于这些排屋为受保留建筑,新加坡政府可能不会将其出售,而是采取控制权的形式确保其历史价值和风貌不受破坏。
专家认为,政府可能通过土地管理局招标,由第三方公司统一管理这些建筑,或将其改为共享居住空间、背包旅馆或服务公寓等形式。程天富教授指出,地方营造(place making)是一个重要因素,他认为将排屋转为共享居住空间的可能性较大。他还提到,兴都路已有类似项目,如果周围有更多共享居住空间,结合附近的餐饮设施,可以创造协同效应,提升该区域的活力与吸引力。不过,地方营造需要时间,短期内可能不会立竿见影。
新加坡政府对于这些历史悠久的排屋将采取如何的重生路径,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共享居住空间无疑是一个有前景的方向。